索引号 | 5304002018968628 | 文     号 |   |
来   源 | 玉溪网 | 公开日期 | 2018-10-18 |
改革开放四十年玉溪农业发展回眸
改革开放40年来,玉溪农业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确立了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农业制度,创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开放型农业模式,培育了一批有竞争力的农业经营主体和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群,出现了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
经过40年攀登与跨越发展,玉溪农业经济发展走在全省前列。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2016年、2017年连续三年,我市农业总产值和农业增加值两项农业经济主要指标增幅都位居全省第一,农业经济增速高于全国。截至去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8年居全省第二,农产品出口连续12年居全省第一。
蔬菜产业成为玉溪种植业的第一大产业
40年巨变与辉煌
翻开《玉溪统计年鉴》,一组组数据让我们看到了玉溪农业发展的巨变与辉煌。
1978年,玉溪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23元,农业总产值2.85亿元,农业增加值2.13亿元。2017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057元,比1978年增长了105倍,创造了40年连续递增的奇迹;农业总产值245.6亿元,比1978年增长85倍;农业增加值143.69亿元,比1978年增长66.5倍。
40年来,玉溪农业经济总量实现由少到多的跨越增长,农村居民生活实现由贫困向全面实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农产品供给实现由严重短缺到相对过剩的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由低档次、低效益向高质量、高效益的转型升级。
40年的巨变与辉煌还表现在:到2017年,我市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7%,全省第一。玉溪农产品出口额连续十二年增长,2017年全市农产品自营出口额达18.3亿美元,占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的40%,其中水果出口额15亿美元,占全省七成以上,蔬菜出口1.8亿美元,占全省三分之一左右。近年来,玉溪市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工作通过不断改革创新,走在全省前列。
2017年,玉溪市整市被列为全国首批40个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之一,被农业部认定为2017年度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新平县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通海县和新平县被命名为云南省第一批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玉溪《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提速玉溪开放农业》工作实绩被省政府通报表扬,全省学习。
政策引领农业发展的四个阶段
玉溪市农业局总经济师尹绍旺告诉记者,依据不同时期国家出台的农业政策和农业发展特点,可以把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玉溪农业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至1991年),废除人民公社体制,确立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农业制度,1979年至1983年,玉溪从山区到坝区,逐步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农产品流通的市场化改革取得突破。
第二阶段(1992年至2003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农村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废除农副产品统购统销制度,玉溪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步入大调整和大升级时期,非粮作物比重快速上升,农产品供给更加丰富。
第三阶段(2004年至2011年),进入城乡统筹新阶段,从2006年1月1日起,玉溪与全国同步全面取消了实行2600多年的农业税,同时加大农业政策扶持力度,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走上市场经济大舞台,农业产业化成为改革新方向,农业进入高速发展黄金期。
第四阶段(2012年以来),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原特色农业成为农业产业化的新亮点,玉溪外向型农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改革开放以来,玉溪不断加大土地整治力度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特别是2009年以来,玉溪加快推进中低产田地改造,到2017年,全市稳产高产基本农田达97.62万亩,占常用耕地总面积的60.1%,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20.28万亩,比1978年增长52%,复种指数达到258.5%,比1978年增加34.4个百分点。
截至2017年底,全市水利有效灌溉面积达111.18万亩,占常用耕地总面积的68.4%,比1978年增长23.2%。特别是坝区县,农田水利化程度更高。“目前,通海县农田水利化指标达90.5%,整个蔬菜种植区,田埂水渠全部硬化,田间道路四通八达。”通海县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杨飞运说。
40年来,玉溪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水平大幅提高,农机装备、农机作业水平长足进步,极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发展。到2017年,全市拥有农用大中型拖拉机17676台、小型拖拉机39027台,分别比1978年增长17倍、15.2倍。到2017年底,全市机耕机耙面积达到240.75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57.28%,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1%。
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加,1952年至2017年,玉溪累计完成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367.6亿元,其中2017年完成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77.6亿元,比1978年的586万元增长了1323倍,超过1952年至2008年56年累计完成的投资总额72.9亿元。
“我们大春种烟、小春种菜,收入是以前的两三倍。”红塔区春和街道波衣村委会村民毕春说,用小农机耕种比用牛耕种效率提高5倍以上,同时机耕路也为种地收割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仅劳动力成本和化肥成本每茬作物一亩就可节约四五百元,现在种植烤烟亩均增收1000多元,土地流转收入翻番。
生产经营方式从传统向现代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玉溪农业科技水平显著提升,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不断深入,带动种植业养殖业不断提质增效。2017年,全市种植业亩均产值9552元,全省第一,种植业良种覆盖率98.44%,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7%。
生产经营方式从传统向现代转变,最明显的标志就是组织化生产程度愈来愈高。“通海蔬菜产业化生产就是全市组织化生产的典型。”杨飞运告诉记者,如果没有组织化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和专业化的生产就很难完成,通海蔬菜产业的组织化生产是在政府引导下,通过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户完成。
目前,通海县已形成标准的组织化生产模式,即“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标准+管理”的产业化运行机制。企业通过示范带动,与合作社连接实施片区化和规模化种植,形成了高度组织化生产。云南通海宋威农产品进出口有限公司董事长何玉梅告诉记者,企业一头连着农户,一头连着市场,企业肩负着把千家万户农民组织和调动起来实现蔬菜规模化、标准化和专业化生产的使命,企业与菜农是利益紧密结合的共同体,只有把菜农组织起来,按照市场的需求去生产,最终才能实现企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一位在宋威公司带动下种菜的通海县杨广镇杨广五组菜农周丽萍说:“近年来,在宋威公司带动下,我家种了2亩多蔬菜,施肥和打农药都由公司的植保员指导,生产标准严格按企业的要求去做。”
据了解,近年来,各种经营主体和生产组织已经成了实现农业产业化生产的载体,到2017年,全市成功培育农业龙头企业168户、现代农业庄园63个、家庭农场903个和专业合作社900个。
八大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星光闪耀
“经过40年的发展和调整,目前全市已形成了粮食、油料、烟草、蔬菜、水果、花卉、生物药材和养殖八大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尹绍旺说。
2005年至2017年全市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
40年来,随着科技和生产水平的大幅提升,玉溪粮食产量稳中有升,单产大幅提高,2005年至2017年全市实现粮食产量“十二连增”,近五年粮食产量持续站稳60万吨台阶。2017年,粮食总产量达6.3亿公斤,粮食亩均产量达368公斤,水稻、玉米、小麦的单产居全省前列。
40年来,玉溪以种植油菜为主,注重油料产业优质高效发展,播种面积逐年增加,2017年全市油料播种面积25.13万亩,油菜籽亩均产量154公斤,油料产值自1980年以来年均递增11.2%。
40年来,玉溪致力于烤烟产业发展,目前烟草产业依然是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全市烤烟产业发展以稳量提质增效为中心,不断推进烤烟生产转型升级,促进烟农增收。2017年,全市烤烟种植面积58.35万亩,产值达到22.8亿元,是1978年的49.7倍。
改革开放以来,玉溪蔬菜产业得到飞速发展,已建成110万亩外销型蔬菜生产基地,形成了“冬春销全国,夏秋销沿海,全年有出口”的格局。蔬菜产业成为玉溪种植业的第一大产业,也是特色产业中发展最快、外向度最高的产业。玉溪市还被商务部评为云南省第一家“出口转型升级蔬菜基地”。2017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134.52万亩,蔬菜产值达48.88亿元,比1978增长了443倍。
水果产业近年来迅猛发展
40年来,玉溪不断做大水果产业。1998年撤地设市后,玉溪市水果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近年来“褚橙”誉满全国,成为带动玉溪水果产业发展的引擎。2017年,全市水果种植面积达89.56万亩,水果产值达31.45亿元,比1978增长了1571.5倍。
花卉产业已成为玉溪精细高效农业的典型代表
花卉产业已成为玉溪精细高效农业的典型代表,形成“中国花卉在云南,云南花卉在玉溪”的良好局面。目前,全市已建成全国最大的洋桔梗鲜切花种植基地,培育出18个自主知识产权品种,“中国红”玫瑰红遍全国。据农业部门统计,2017年全市花卉种植面积8.4万亩,产值21.5亿元。
玉溪生物药材产业从无到有,近年来主要发展芦荟、三七、除虫菊、重楼、白芨等品种,建成亚洲最大的芦荟、除虫菊生产基地。2017年,全市种植生物药材面积6.28万亩,产值2.39亿元。
改革开放以来,玉溪把加快养殖业发展作为富民强市的重要产业来抓,率先在全省建成西南先进的百万头生猪屠宰加工基地,通海成为全省最大的禽蛋生产县,年产禽蛋18亿枚,居全国前列。2017年,全市畜牧业产值达92.83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192.4倍。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由1978年的16.7%提高到2017的37.78%。
“我市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果则果的原则,通过实施退烟还林、退蔗进果、退田还湖(湿地),不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尹绍旺告诉记者,经过多年调整,目前玉溪高原特色农业呈现出了山地林农生态经济带、烟畜果生态循环产业带、低热河谷特色优质经果产业带、“三湖”环湖绿色高效休闲农业观光产业带的四带立体发展特征。同时,玉溪农业与二三产的融合发展成效凸显,到去年底,全市有农产品加工企业7222户(含个体工商户),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31户,农产品加工产值达254.79亿元。
高原特色农业实现跨越发展
近年来,玉溪高原特色农业呈现出效益型、科技型、外向型、加工型、生态型农业和产业特色化发展六大特征,高原特色农业已建成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市场、农业信息化、农业综合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农业防灾减灾体系。
经过40年发展,我市农业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近年来,我市开放农业、品牌农业、融合农业、健康农业和数据农业已经有了新突破。其中农产品出口独占鳌头,开放农业取得显著成效,农产品加工持续发力,绿色农业深入推进,数据农业有了新气象,品牌创建成效显著,现代农业蓄势待发。
我市确立了“把玉溪建成云南重要的高效农业示范基地、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出口基地、力争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依托红河谷―绿汁江热区经济带、“三湖”生态经济带、滇中高速环线经济带、昆玉—玉元经济带开发和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用“玉系”高原特色农业品牌抢占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制高点。
近年来,玉溪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加快农业“卖出去”“走出去”和“请进来”,参与全球经济竞争,全力推进玉溪开放农业发展,提升玉溪农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话语权,稳定玉溪农产品在全省的出口地位,形成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农业对外开放新局面。2017年底,全市已建成各类农产品市场201个,其中农产品集贸市场163个、批发市场29个、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9个,农产品电子商务营销企业66家。
玉溪高原特色农业整体品牌和“玉系”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快速提升,名优产品数量不断增加,褚橙、猫哆哩等品牌享誉全国。全市有144个农产品获省级以上驰名商标、名牌产品、著名商标、名牌农产品称号。“江川大头鱼”“易门豆豉”等5个农产品被认定为地理标志产品。
全市还制定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207项,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示范点34家,79家企业143个产品通过三品一标认证,其中:无公害69个(39家)、绿色食品63个(34家)、有机食品6个(1家),用标产值突破百亿元,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47万亩,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面积278.6万亩。
目前,我市农业工作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突出绿色化、标准化、优质化、特色化和品牌化,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和品牌强农之路,打造全国一流“绿色食品牌”,创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实验示范区暨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区,抓实红河谷—绿汁江农业产业开发和亚洲花卉科创谷项目建设,最终促进玉溪现代农业蓄势而发。
40年来,玉溪农业发展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民钱袋子一天天鼓了起来。通海县秀山街道大树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赵思旺说:“目前大树社区95%以上的农户都盖了新房,去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335元,现在村里的农民有钱了,对生活的要求也高了,50%的家庭都买了小轿车,60%以上的农民都出去旅游过,教育投入平均占家庭收入的35%左右,50%的家庭都培养出了大学生。”(玉溪日报记者 陈佳)
相关阅读:
- 高举改革开放旗帜 凝心聚力塑造玉溪发展新动能 2024-09-02
- 玉溪大抓改革开放向深处发力 2024-06-24
- 习近平在重庆考察时强调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不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 2024-04-25
- 习近平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 守正创新真抓实干 在新征程上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 2023-04-23
- 2021年玉溪深改工作回眸(五) 深化文教卫体改革 织密民生保障网 2022-05-23
- 习近平在青海考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 深入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1-06-10
- 辉煌四十年 奋进新时代——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成立四十周年发展成就综述 2020-11-26
- 商务部关于应对疫情进一步改革开放做好稳外资工作的通知 2020-06-16
- 江川区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回眸 2020-01-07
- 玉溪市水利建设七十年回眸 2019-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