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53040020201204184 | 文     号 |   |
来   源 | 玉溪网 | 公开日期 | 2020-11-26 |
辉煌四十年 奋进新时代——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成立四十周年发展成就综述
40年来,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和改革开放的春风,新平县各族群众与新中国共奋进,逐步摆脱贫困封闭落后,走向富裕开放进步,经济发展翻天覆地、城乡面貌沧桑巨变、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平县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绿色矿冶集聚区、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中国花腰傣文化旅游目的地发展定位,围绕工业集群化、农业现代化、服务业专业化、城镇特色化的工作思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县域综合实力稳居全省2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前列。
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
新平县立足县情实际,挖掘优势资源,着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经济发展从百废待兴向繁荣兴旺迈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平县聚焦主导产业发展,巩固提升高原特色农业、矿冶等优势产业,大力培育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县预计(下同)实现现价地区生产总值由1980年的5760万元增加到2020年的213.9亿元,财政收入由1980年的477万元增加到2020年的19.78亿元。
产业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进程,形成了以高原特色农业、现代矿冶业、加工制造业、文化旅游产业等为主导的多元发展格局,产业结构由1980年的一产为主调整为三产引领、二产支撑、一产优化协同发展的历史性转变,荣获全省“县域经济十强县”称号。
城乡基础设施实现大飞跃,全县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由1980年的582万元增加到2020年的70亿元。水利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县建成各类水利工程32298件,小(一)型水库以上22件,小(二)型水库97件,总蓄水量1.34亿立方米;公路建设成效显著,一批高等级公路正加速推进,村村通公路得到硬化,通车里程达5698.80公里。光缆、移动4G网络覆盖面持续扩大,5G网络投入使用。
县城面貌大变样,建成区面积由1980年的0.3平方公里拓展到2020年的6.8平方公里。市政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美丽县城建设稳步推进,国家园林县城、卫生县城创建成果巩固提升,戛洒全国特色小镇建设成效明显,城镇化率达41.51%。2020年,新平被评为云南省第一批美丽县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扎实。
党的建设取得新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平县委认真落实党建主体责任,全面推进政治、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党的领导和执政能力进一步提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四群”教育、解放思想大讨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及“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忠诚干净担当”“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取得实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得人心,常态化制度化建设步伐加快,桃孔村党总支书记马光会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百名好支书”,被中共中央表彰为优秀党务工作者。
县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增强,人大、政府、政协、法检两院在县委统一领导下充分履行职责,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充分发挥。党管武装得到强化,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加强,连续三届被评为省级双拥模范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成效明显,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广泛开展,2011年以来,连续被命名为“省级文明城市”,团结奋进、共创未来的氛围更加浓厚。
民族工作迈出新步伐
新平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民族工作融入全县发展大局,着力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地区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不断进步、极大改善。完成46个“直过民族”整村推进项目,“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从原始生产生活状态一步千年,跨越到社会主义,正在向全面小康迈进。
深入推进民族文化建设,县城平甸河两岸,建成长4580米集花岗岩雕刻制作、安全护栏和文化走廊于一身的“世界最长的彝族浮雕”;全县共建设图书馆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2个、农家书屋132个,基本建成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出台《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把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与现代生活融合交织,加强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花腰恋歌》荣获第十三届世界民族电影节两项大奖,拍摄了《稻子熟了》等微电影,打造了《扬武烟盒舞》等民族歌舞剧。“陇西世族庄园”被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平“傣族服饰”被推荐上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年一度的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传统节日“漠沙戛洒花街节”“火把节”等民族文化品牌影响力日益扩大,丰富和提升了新平旅游的文化内涵。全县共有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11处、可移动文物82项344件,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17项,群众文化工作队表演项目《彝山花鼓》获国家级金奖。
文艺创作百花齐放,编辑出版了《中国彝族经典文化图集》《中国民间故事集·新平卷》《龙桑与南娥》等文集,206件作品获省级以上奖项,成功创建了中国楹联文化县和中华传统诗词之乡,被评为“最具原生态民族文化特色的少数民族自治县”。
深入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程,动员和组织各方力量共创共建,全面实施“八大重点工程”,深入开展“九进”活动,全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广泛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不断迈向新台阶,获得“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荣誉称号,戛洒镇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称号,和谐发展的势头更加强劲。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提升
紧紧围绕“生态立县”战略,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攻坚战,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完善制度,出台《玉溪市新平哀牢山县级自然保护区条例》《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水资源条例》《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等法规。2017年创建为云南省第二批生态文明县。2020年,县城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100%,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持续保持100%。戛洒江和平甸河水质综合评价结果均为Ⅲ类,地表水环境得到持续改善。县城声环境质量昼、夜声环境质量监测值均达到2类区标准,达标率100%。
绿色生态创建走在全市前列,森林覆盖率达到65.2%,生态乡镇创建实现全覆盖,全县12个乡(镇、街道)均创建为省级以上生态乡镇,其中桂山街道为“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省级绿色学校17所,市级绿色学校33所,省级绿色社区6个,市级绿色社区12个和省级环境教育基地2个。加快实施增绿添绿、退耕还林、陡坡地治理、植树造林等工程,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山林长制,全县河库渠及重要林地实现河长、山林长全覆盖,被评为“中国天然氧吧”。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期间实现“零投诉”,建设生态文明排头兵的基础更加牢固。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居民收入持续提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由1980年的117元增长到2020年的1597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由2003年的6083元增长到2020年的43733元。脱贫攻坚实现大突破。整合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2.58亿元,完成3个贫困乡、32个贫困村、3176户贫困户11106人脱贫摘帽退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零,实现46个“直过民族”整族脱贫,兑现了全面小康路上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的庄严承诺。建立起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帮助失业人员多渠道就业,实现社会充分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8%,全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75301人,比1987年增长44.2倍,建成敬老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6个、老年活动室32个。教育体育事业持续推进,全县建成各级各类学校193所,教职员工3824人,在校学生38221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发展迅速,被评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县幼儿园晋升为省一级一等示范幼儿园。全县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建成全民健身活动点100多个、各类专业体育协会组织16个,人民群众的幸福和健康指数日益提高。医疗卫生事业全面进步,2019年全县有医疗机构183个、卫生技术人员1349人、病床1427张,县人民医院巩固二级甲等医院、争创三级乙等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完成标准化建设。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全县人均期望寿命达76.87岁。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40载峥嵘岁月,40载薪火相承,新平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新平县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决贯彻党中央和省委、市委的重大决策部署,大力弘扬“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精神,务实担当,奋勇争先,紧扣小康目标,勇担时代重任,奋力开创新平跨越转型、绿色崛起新境界。(玉溪日报通讯员 朱垠汁/文 刀雪锋/图)
相关阅读:
- 玉溪春和现代花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2号地块技术服务运营及7号地块入园企业合作经营招标项目竞争性磋商公告 2025-03-14
- 2月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创近四年新高 2025-03-14
- 高质量发展进行时|以硬担当来落实硬任务 2025-03-14
- 应急广播响亮“发声”助力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 2025-03-14
- 2月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创近四年新高 2025-03-14
- “创新+智慧”抓好公路养护——群众更受益 发展更有力 2025-03-13
- 向实效聚焦 以实干开路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战实践中笃定前行——访华宁县委书记李永聪 2025-03-13
- 新化乡奏响烤烟备耕“奋进曲” 2025-03-13
- 滇雪粮油:科技赋能粮油产业绿色转型发展 2025-03-12
- 打好“组合拳” 赋能新发展——江川区着力走好新时代社会工作之路 2025-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