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53040020191086955 | 文     号 |   |
来   源 | 玉溪网 | 公开日期 | 2019-10-08 |
通海县:礼乐名邦续新篇 敢为人先再出发
这里气候温和,交通便利,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就是滇南重镇和交通要道,素有“秀甲南滇”“礼乐名邦”“冠冕南州”之美誉;这里崇尚创新,倡导创新,入列国家科技部发布的全国首批52个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也是云南省唯一一个创新型建设县;这里被列为省级“县域经济试点县”“循环经济试点县”“五金机电特色园区”“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无公害蔬菜行动计划示范县”和国家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食品安全示范县”;这里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物先进县”“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楹联文化县”“中华诗词之乡”。这里就是通海。
勇立潮头敢争先,星繁月朗照通海——70年间,通海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进入新时代,通海将坚持生态立县,守护美丽家园;坚持产业强县,夯实发展基础;坚持创新活县,提高发展水平;坚持开放兴县,促进合作共赢;坚持文化和县,提升底蕴内涵,着力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与全市同步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改革信念引领敢为人先
县城夜景
1988年,通海境内通车里程达499公里,所有行政村实现汽车通达;1994年,全市第一条市通县二级公路——玉通二级路开工建设,开启了市通县二级公路建设的先河;2017年,行政村实现光纤宽带有线网络和4G无线网络全覆盖,五脑山风电场、大平地光伏发电等项目建成投运;2018年,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了1011.5公里,所有自然村实现水泥硬化路“村村通”;目前,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县城建成区面积8.89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52.41%……翻开通海县基础设施的建设史,就是一部敢为人先的奋斗史。
通海经济经历了多次爆发式增长:1984年经济总量突破亿元,达1.33亿元;1996年,经济总量突破10亿元,达11.41亿元;2010年,经济总量突破50亿元,2016年超过了100亿元。2018年,通海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6.7亿元,比1952年增长了近2000倍。与此同时,通海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次产业比从1952年的70.9∶6.8∶22.3调整为2018年的15.4∶39∶45.6。
在经济总量大幅提升的同时,老百姓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1956年,通海县公社社员年人均收入64.6元;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7669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436元。
通海是云南省著名的蔬菜种植大县,以较少的人均耕地,创造了亩均较高的产值,每年通海蔬菜通过公路、铁路和航空网走向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国家。近年来,围绕省委、省政府打造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的战略部署,通海县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启动实施打造“绿色食品牌”实施方案,加快发展“一县一业”,加大绿色基地建设及认证工作,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加强耕地土壤环境保护体系建设,推广节水节肥节药型农技农艺措施,发展生态绿色农业。
目前,通海县“高原绿洲”牌高山娃娃菜、“云秀”牌月季鲜切花、“锦海”牌月季种苗获“云南十大名品”称号。2019年上半年,通海县新增农村专业合作社10个;全面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持续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追溯试点,3户企业成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企业。
开放创新铸就质量高地
标准化蔬菜种植
近年来,通海县始终坚持开放和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县本级财政每年投入的科技支出在5000万元以上。在政策的引导下,不少企业纷纷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以质量铸就发展高地。通海宋威农产品进出口有限公司主要做传统的蔬菜出口,产品销往东南亚国家的大型超市和蔬菜批发市场。公司以市场需求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近期正谋划建设净菜生产线,面向国内一线城市销售净菜,让繁忙的上班族“撕开袋子就能下锅炒菜”。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少通海企业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构建“两型三化”现代产业体系,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蔬菜企业不断加快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打好“绿色食品牌”,把农产品销往北京、西安、呼和浩特、广州、深圳等地的超市,通海成为全国“南菜北运”“西菜东运”主要基地。
以五金机电、彩印包装、食品加工为支柱的工业产业也加快转型升级步伐,通海五金产业园区成功申报“云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荣获“云南省重点工业强县”称号。随着现代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通海县被列为全省电子商务试点县,获得“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称号。
党的十八大以来,通海县始终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科技创新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通变电器入列“云南省百强企业”,通海高原农产品有限公司入列“云南省2019年绿色食品”20佳创新企业名单,杨广智慧农业小镇入列第二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单,先后被认定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通海县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被列为全国首批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创新型县,全县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了58.5%。
花卉产业欣欣向荣
坚持开放兴县,促进合作共赢。近年来,在人多地少的背景下,通海县始终积极拓展发展空间和领域,不断提升开放层次和水平,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倾力打造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金山蔬菜批发市场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之一,“云菜”“云花”等农产品品牌享誉全国。蔬菜、花卉、水果等商品逐步拓宽国际市场,一批龙头企业和产品陆续进入日本、越南、缅甸、泰国。2018年,全县进出口总额达11亿美元,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60%,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占全省五分之一,荣获“省级农产品进出口工作先进县”称号。
生态优先绘就绿色画卷
秋日的通海坝子是一幅秋收的美丽画卷。在通海高原农产品有限公司冷库前,工人忙着分拣、整理、打包即将运往省外的蔬菜。经过整理后,一些蔬菜外叶被掰下,成为蔬菜废弃物。每天,该公司的5个冷链车间约生产50吨蔬菜废弃物,这些废弃物每车要付费95元,交给福慧科技公司处理后,变成肥料和清水,进行资源化再利用。
废菜叶不再乱倾倒,而是由专业渠道进行处理,这是通海县坚持生态立县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通海县始终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全力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在坝区,通海县严格落实河(湖)长制、路长制、村长制,做好河道、路面和村庄保洁;在山区,严格落实山林长制,实施生态林保护和退耕还林。目前,通海县森林覆盖率达52%,县城空气优良率达98.98%。
杞麓湖是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之一,也是通海境内最大的地表水体,是通海人民赖以生存的“母亲湖”。近年来,通海举全县之力抓好杞麓湖保护治理和修复,严格落实“四治一网”,推进“四退三还”,扎实开展杞麓湖保护治理“雷霆行动”,修订实施《云南省杞麓湖保护条例》。2014年12月,为保护杞麓湖生态系统的功能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经国家林业局批准,杞麓湖被列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试点,规划面积3881.2公顷,湿地面积3762.57公顷,湿地率达96.64%。2017年杞麓湖水质首次实现脱劣,2018年全湖水质平均达到Ⅴ类,2019年1至8月全湖水质稳定保持在Ⅴ类。如今的杞麓湖,沿湖岸线行走,成片的湿地布局在村庄和集镇周围,鲜花和绿树错落有致,水鸟和野花相得益彰,处处呈现出湖清岸美的美好景象。
文化繁荣提升发展内涵
“秀甲南滇”的通海秀山公园
通海古城,前有杞麓湖波光碧澄,后有秀山群峰叠翠,清代诗人钱南园有诗云:“孤城临水背依山,忆在江南烟雨间”,道出了通海优美如诗的风光特点。通海古城具有1260余年建城史,集中保存不可移动文物20处、历史建筑103处,是滇中“一颗印”式民居建筑的集中体现地之一。2004年,通海古城被云南省政府认定为“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
依托现有资源,通海坚持深挖优秀传统历史文化,把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有机结合,不断加大对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优秀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古村落的保护力度,注重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加强管理,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促进历史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不断促进通海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通过十余年的努力,2015年,通海“御城”和“旧县”被云南省人民政府认定为“历史文化街区”,河西镇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取得突破性进展,7个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目前,文庙街、文星街已逐步形成以居民客栈、休闲吧、酒吧等为特色的文化旅游街区;东、西街形成以金银品加工、展示为特色的文化旅游街区;南、北街实施古城危旧房改造和水系恢复工程,实施旧房改造,以修旧如旧的原则修缮和保护古建筑,最大限度维护城市历史空间形态和传统风貌特色,展现古城历史文化魅力。漫步在通海古城内,小桥流水人家的风貌已经形成,古建筑、古宅子、古客栈坐落其间,一座熠熠生辉的古城展现在世人面前。
2018年,通海县完成了智慧景区和“一部手机游云南”工作,景区内实现Wi-Fi覆盖、语音导览、虚拟游、电子票务、网上订票等系统,实现数据对接及App上线,“文旅+”融合发展加快推进,“礼乐名邦”“山城田湖”等品牌将更加响亮。(玉溪日报记者 白诚颖 实习生 钱旭娟)
相关阅读:
- 凝心聚力抓落实 砥砺奋进谱新篇——访元江县委书记王建宏 2025-03-27
- 实干攻坚破难题 奋楫笃行谋新篇——访通海县委书记王鹏 2025-03-20
- 赓续红色血脉讲好玉溪故事 2025-03-10
- 赓续红色血脉讲好玉溪故事 2025-03-10
- 凝聚各界信心 共谋发展新篇 2025-03-07
- 加大民营小微企业首贷续贷信用贷支持 2025-02-20
- 红塔区:赓续红色血脉 厚植爱国情怀 2024-11-21
- 科技创新篇丨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等税收优惠政策概览⑤ 2024-11-21
- 文化润泽城乡 发展谱写新篇 2024-11-06
- 赓续红色血脉 争做新时代好少年 2024-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