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53040020241531426 | 文     号 |   |
来   源 | 玉溪网 | 公开日期 | 2024-05-14 |
以非遗体验引领未成年人成长
□ 玉溪日报记者 李艾丽
近年来,玉溪市文旅部门积极搭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实践平台,探索将非遗传承保护实践与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结合起来,帮助未成年人更好地了解非遗,让未成年人感受到本土非遗以及传统文化的魅力,用非遗体验引领未成年人成长,助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发挥优势 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实践活动
非遗是一个地区和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展示了源远流长的独特生产生活风俗。玉溪历史文化悠久,资源禀赋优异,地域特色浓郁,以玉溪花灯戏、滇剧、妙善学女子洞经、关索戏、棕扇舞、彝族花鼓舞、花腰傣服饰等为代表的非遗项目别具特色。
近年来,玉溪市非遗保护传承基础不断夯实,现已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以及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等十个类别。借助资源优势,玉溪市文旅部门积极组织在未成年人群体中开展非遗实践活动,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据介绍,今年3月24日,玉溪市文化馆、玉溪聂耳小学、玉溪小龙茵刺绣非遗工坊联合举办“小课题 大发现”综合实践活动,小学生们动手体验了刺绣技艺,感受了民间艺术特色及非遗魅力,增强了文化自信。
值得一提的是,在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玉溪市文旅部门都会组织开展非遗图片展、非遗实物展示、非遗惠民展演、非遗法律法规宣传、“非遗+旅游”宣传推介等系列活动,充分展示玉溪市非遗保护的丰硕成果,吸引更多未成年人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学习和传承非遗,营造非遗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
拓宽渠道 建立非遗传承基地
欣赏非遗工艺品、现场当服饰“模特”、创作非遗小作品……近日,记者在玉溪青花瓷、华宁陶、彝族刺绣等项目传承基地、传承点(所)看到,不少未成年人认识和了解非遗,近距离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
近年来,玉溪市文旅部门积极推进非遗的传承和传播工作,通过建立非遗传承基地、传承点(所)来拓宽非遗宣传渠道,吸引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了解非遗的独特魅力,为传承和弘扬非遗注入了活力。
如今,玉溪市已建立易门县陶器制作技艺云青陶传承基地、红塔区土陶烧制技艺传承基地、元江县羊街中心小学棕扇舞传习点、江川区安化彝族乡撒弦乐传承基地、峨山县小街彝族四腔传承基地等覆盖各县(市、区)的30余个传承基地、传承点(所),这些非遗传承基地、传承点(所)积极开展非遗培训、交流、展览展示等实践活动,吸引和培养了一大批未成年人进入非遗传承保护队伍中,促进非遗的新生力量不断壮大。每到寒暑假,非遗传承基地、传承点(所)还开展非遗研学活动,通过授课讲解、互动体验、手工制作等多种形式让未成年人了解非遗内涵,让非遗浸润未成年人的成长。
探索创新 打造“非遗筑梦计划”品牌
近年来,玉溪市文旅部门把非遗项目引进校园、引进课堂,不断探索创新,打造“非遗筑梦计划”品牌,促进非遗传承保护实践与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有机结合,让非遗植根未成年人群体,推动传统文化在未成年人心里“生根发芽”。
“打造‘非遗筑梦计划’品牌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重要措施。”玉溪市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推进打造“非遗筑梦计划”品牌过程中,市文化馆长期举办少儿花灯戏培训班,并定期派出专业教师到学校开展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等教学,推动非遗在校园的普及、弘扬,有力促进非遗薪火相传。
同时,易门县文化馆将非遗项目陶器制作技艺、跳三桩、唢呐音乐与学校课外活动相融合,以一周一课的形式开展教学;元江县文化馆组织非遗项目棕扇舞、傣族狮子舞、哈尼族民歌、彝族丝弦乐走进学校,以授课的方式让学生认识非遗;华宁县文化馆发挥传承人核心作用,将非遗传承人聘请为学校课外教师,定时开展传承活动……全市各县(市、区)文化馆共同合力,打响“非遗筑梦计划”品牌,激发学生探究非遗的浓厚兴趣,增强学生保护、传承非遗意识,以非遗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相关阅读:
- 高质量发展进行时|以硬担当来落实硬任务 2025-03-14
- 以硬担当来落实硬任务——访澄江市委书记常成 2025-03-14
- 向实效聚焦 以实干开路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战实践中笃定前行——访华宁县委书记李永聪 2025-03-13
- 玉溪以小美庭院扮靓和美乡村 2025-03-12
- 龙街街道以产业发展为驱动力——促乡村振兴 筑和谐稳定 2025-03-11
- 龙街街道以产业发展为驱动力——促乡村振兴 筑和谐稳定 2025-03-11
- 峨山:多彩活动促成长 2025-03-07
- 流传于六百年古村的豪迈之舞——华宁县冲麦村非遗文化小记 2025-03-05
- 干坝社区以“党建+”为乡村振兴聚势赋能——激活发展新动能绘就乡村新图景 2025-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