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53040020231436302 | 文     号 |   |
来   源 | 玉溪网 | 公开日期 | 2023-04-04 |
通红甸探索非遗保护传承新途径
日前,在华宁县通红甸乡通红甸小学,两堂别开生面的非遗文化课程如期开展,在操场上,学生们正在老师的教导下认真吹着芦笙,在另一间教室里,学生们则拿着针线不断绣着花、鸟、虫、鱼等图案。
近年来,通红甸乡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新途径,通过在学校开设非遗文化课程的方式,将非遗文化与现代教育相融合,让非遗文化在青少年心中扎根,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据了解,2015年,通红甸乡依托乡村学校少年宫开展传统苗族服饰刺绣教学,2018年,增加了苗族芦笙舞教学。“刚开始,课程仅面向小学3至6年级的苗族学生,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开展,聘请了2名非遗传承人进行授课。但由于覆盖面窄、学习时间少等原因,学习成效不明显。”通红甸乡中心小学教导主任谢伟赢介绍,2021年,在省、市、县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帮助下,引进花西子母公司旗下的宜格慈善基金会公益项目,在通红甸小学和山羊母小学开设传统苗族服饰刺绣和苗族芦笙舞两堂非遗文化课程,覆盖学校3至6年级的所有学生,真正让非遗文化进课堂、有传承。
据谢伟赢介绍,课程开设后,主要采取“非遗传承人+学校老师”的模式授课,即由非遗传承人培训学校老师,然后由学校老师负责日常课程。通过这样的模式,进一步充实了师资力量,让更多学生学习到了非遗文化。截至目前,非遗文化课程已在通红甸乡4所小学开设,覆盖学生700余人。除了每周一节的日常课程,今年3月开始,各小学还增加了每周一个小时的课后服务,让学生更好巩固所学知识。
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快学习传统苗族服饰刺绣和苗族芦笙舞,今年以来,通红甸乡还邀请专家编写教材,教材将以“图片+文字技巧讲解+视频”的方式呈现,让师生都能看得懂、学得会。教材预计今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
下一步,通红甸乡将推行分层教学模式,为感兴趣的学生量身打造适宜的非遗文化课程,其他学生则按日常方式教学。同时,将学生的绣品进行义卖,并结合“六一”国际儿童节、体育艺术节等活动,为学生搭建更多表演舞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非遗文化在实践中不断实现保护传承和创新。(玉溪日报记者 高倩 史桦)
相关阅读:
- 玉溪市抚仙湖保护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聘请法律顾问服务成交结果公告 2025-03-12
- 流传于六百年古村的豪迈之舞——华宁县冲麦村非遗文化小记 2025-03-05
- 华宁城关社区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 2025-03-04
- 公益看台促进足球文化传承 2025-03-03
- 玉溪市抚仙湖保护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聘请法律顾问服务竞争性磋商公告 2025-02-28
- 从无到有 从有到优 大龙潭乡探索村集体经济抱团发展新模式 2025-02-27
- 周建忠在江川区调研时强调 扎实推动星云湖保护治理及文旅产业有新进展新成效 2025-02-26
- 老手艺四代传承成非遗 ——普玉华与华宁“老味醋” 2025-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