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5304002018993198 | 文     号 |   |
来   源 | 玉溪网 | 公开日期 | 2018-12-17 |
与改革开放同行 40年,我们一起走过
40年沧桑巨变,40载砥砺前行。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40年来,玉溪同全国、全省一道,在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引领下,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城市功能日趋完善、环境改善生态宜居、民生福祉不断改善、科教文卫百花齐放。
40年,玉溪经济总量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经济结构从低端迈向高端,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大幅增强……
40年,人民生活从短缺走向充裕、从贫困走向小康,人民生活日新月异……
经济总量不断提升 “新常态”和“稳增长”成为关键词
改革开放以来,玉溪凭借烟草工业取得的辉煌成绩,走出了一条异于云南其他州(市)的工业发展之路。1998年之前,玉溪经济经历了一轮爆发式增长。1991年至1998年,其生产总值从23亿元增长到325亿元,7年增长14倍,年均增速高达45.8%。1997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玉溪撤地设市;1998年6月28日,地级玉溪市正式挂牌成立。玉溪经济发展迎来新时期,但全市经济结构单一的矛盾也日益凸显,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我市经济艰难前行、稳中求进、实力大幅度提升。
40年来,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市统计局数据显示,1978年,全市生产总值5.1亿元,2017年迅速跃升至1415.1亿元,年均增长10.4%,比全国年均增速9.5%高0.9个百分点,比全省年均增速10%高0.4个百分点。
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生产总值实现连续跨越,1984年上升到11.6亿元,突破10亿元;1994年上升到208.6亿元,突破200亿元;1997年达到302.7亿元,突破300亿元;2007年达到502.1亿元,突破500亿元;2012年达到1000.2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2017年达到1415.1亿元。
人均生产总值水平快速提高。全市人均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25元提高到2017年的59510元,年均实际增长9.4%,人均绝对量在全省各州(市)中位居第二。
地方财政实力显著增强。1978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仅1.5亿元;1983年翻了一番,达到3.1亿元;1987年再翻一番,达到7.4亿元;1989年跨上10亿元台阶,达到10.8亿元;1996年超过20亿元,达到23.3亿元;2004年超过30亿元,达到30.5亿元;2012年超过100亿元,达到112.4亿元;2017年达到168.0亿元。
地方财政支出能力快速提高。1978年全市财政支出仅6479万元;1983年突破1亿元,达到1.02亿元;1992年接近10亿元,达到9.9亿元;1995年突破20亿元,达到20.5亿元;2003年突破30亿元,达到31.8亿元;2010年突破100亿元,达到128.2亿元;2013年突破200亿元,达到204.7亿元;2017年达到282.0亿元。
金融存贷规模迅速扩大。2017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719.4亿元,比1978年的1.3亿元增加1718.1亿元,增长1321.6倍;全市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25.2亿元,是1978年的3056倍;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996.9亿元,是1978年的711.1倍。
经济结构实现重大变革 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结构调整贯穿经济发展的40年,是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升级的40年。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市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强化创新驱动,突出制度供给,扩大服务功能,力促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978年,我市三次产业结构为41.9∶43.5∶14.6,2017年调整为10∶51.6∶38.4。由“123”型到“231”型的变化,标志着全市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并趋向合理,并正向最佳的“321”型迈进。在传统支柱产业烟草业面临更加复杂多变市场环境的挑战下,我市积极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着力抓好工业转型升级工作,工业稳步发展。七大产业成为发展新引擎。2017年末,全市七大产业实现增加值858亿元,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0.6%。工业经济迅猛发展,1994年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43.6亿元。2017年,工业增加值达到662.5亿元;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515亿元,是2000年的18倍,占全市GDP比重达36.4%,拉动经济增长4.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9.8%。
长期以来,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且发展不平衡。近年来,各县(区)生产总值突飞猛进,地方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总收入大幅增加,县域经济对玉溪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加强。1978年,9县(区)生产总值超过亿元的仅有红塔区,达到5000万元的仅有易门县,其他7县都在5000万元以下;1987年,通过9年的努力,所有县(区)生产总值超过亿元;2003年,所有县(区)生产总值超过10亿元;2013年,所有县(区)生产总值超过50亿元;2017年,所有县(区)生产总值超过70亿元,其中红塔区、通海县、易门县和新平县超过百亿元。
40年来,随着农产品生产经营的逐步丰富、产量持续增加,全市农业经济总量迅速提高,实力显著增强。培育了褚橙、云菜、猫哆哩等知名品牌。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2017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突破百亿元,由1978年的2.1亿元增加到143.7亿元。2015年至2017年,玉溪农业总产值和增加值两项农业主要指标的增幅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2017年跻身首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农业增加值142亿元,增速全省第一。
基础设施建设显著加强 城市功能日趋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基础设施建设跨越发展的40年,也是城市功能日趋完善的40年。基础产业加快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持续提高,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由1997年的63.1亿元逐年增多,2005年突破百亿元大关,2014年迈上500亿元新台阶;仅用三年时间,到2017年就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080.8亿元,年均增长15.3%。
1978年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只有3675公里,绝大部分为砂石路面,没有一条高速公路和铁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交通运输突飞猛进,网络四通八达。1993年,玉溪到省会昆明的铁路干线全线贯通;1998年,客运列车正式运行;1999年,继昆玉高速公路通车之后,玉元、玉江、通建等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2005年,玉蒙铁路玉溪段开工建设;新三、易峨高高等级公路和呈澄、石红、晋红、武易高速建成通车,建制村公路硬化率达100%;玉磨铁路、高铁新城抓紧建设;玉溪到北京旅游列车、至郑州动车组开通;江川通用机场建设工程启动……
40年来,玉溪交通运输业发生了巨大变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面形成。2017年,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7069公里,是1978年的3.6倍,累计增加13394公里。2017年末,全市境内的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293公里,高级、次高级路面占总里程的比重达42.5%。在高速公路建设不断加快的同时,运输网络功能日趋完善。2017年底,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达到407159辆,而1978年仅为2152辆,增长了188.2倍。
40年来,邮政通信、互联网行业飞速发展,形成了沟通城乡、覆盖全市、连通祖国各地的现代邮政通信网络。快递业、邮政储蓄、邮政物流业等邮政新业务快速崛起。市统计局统计显示:1978年,156.6万人口的玉溪只有电话交换机总容量5015门,电话用户2997户,电话普及率仅为0.17部/百人。2005年末,全市固定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50.4万门,比1978年增长99.8倍;固定电话用户数从1978年的2997户增加到2005年的39.9万户。2000年以后,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网络覆盖到所有县城和大部分乡镇。2017年末,全市互联网宽带用户达48.5万户,是2002年的79.4倍。
40年来,全市交通、水利、电力、通信、市政道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已建成以高速公路为骨架、中心城区至各县(区)重要旅游区的高等级公路网,泛亚铁路东线、中线在此交会,通达能力大幅提高,人流、物流畅达。
人民生活日新月异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
40年,不仅是玉溪经济飞速发展、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的40年,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40年。
玉溪城乡居民收入稳居全省前列。1999年至2009年10年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省第一;2010年至2017年,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居全省第二。
城乡协调发展,收入比值逐年缩小。2017年,玉溪城乡居民收入比值2.67,比全国2017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值2.71低0.04个百分点,比全省低0.47个百分点,在滇中四城排名第一。201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4880元,是1978年的122.8倍,城镇居民人均3天的收入就超过1978年一年的总和;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057元,是1978年的106倍,农村居民人均4天的收入就超过1978年一年的总和。
全市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57%以上持续回落到2017年的26.6%以下,标志着经过40年改革与发展,曾经处于最低温饱线的城镇居民和处于贫困线以内的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大幅提升,消费结构发生巨变。从最初的彩电、冰箱、洗衣机直至现在的电脑、汽车等高档耐用消费品走入寻常百姓家庭,全市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不断提升。到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番的目标提前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扎实。
40年来,全市消费市场活跃,需求旺盛,呈现城乡市场共同繁荣发展的格局。特别是撤地设市后,沃尔玛、百信、家佳等超市,苏宁、国美、得胜、麦当劳、肯德基、德克士等国内外著名连锁企业相继登录玉溪,给商业领域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营销手段,丰富了商业经营模式,为玉溪市场注入了活力。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78年的1.5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367.4亿元,增长244倍,全市1.5天的消费量就相当于1978年一年的消费总量。2017年,全市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5%。
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社会事业繁荣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在云南首先确定生态立市战略的州(市),40年来,我市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坚持把绿色发展作为立市之本,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为把玉溪打造成为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绿色城市,撤地设市以来,我市出台一系列加强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措施,积极推行绿色节能减排,不断强化“三湖”保护治理:抚仙湖被列为国家首批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沿湖3县(区)被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范围,抚仙湖、杞麓湖被列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2017年,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抚仙湖水质稳定保持Ⅰ类,星云湖、杞麓湖水质明显好转。河长制、湖长制,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实现巡河制度化、常态化,抚仙湖网格化四级管理网络初步形成。
40年来,我市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成效明显。城镇化率从2003年的30%上升到2013年的44.1%,2017年达到50%。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978年的6.6平方公里增加到2017年的75.3平方公里,城市道路长度由63.1公里增加到651.9公里;2017年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2879公顷,绿化覆盖率达38.22%。市区空气质量长期保持在二级以上,在全省14个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始终名列前茅,被列为全国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荣获“全国生态宜居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等称号。
40年来,市委、市政府以增进民生福祉为出发点,全市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建立和完善,少有所学、学有所就、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得到极大改善。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美丽100校园行动计划暨校安工程圆满收官,“互联网+教育”模式影响不断扩大,“全面改薄”工程走在全省前列,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显著,职教园区建设取得实质进展;科技事业成果丰硕,文化、体育事业日益繁荣,旅游业快速发展,卫生事业稳步推进……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进入新时代,“新常态”和“稳增长”成为玉溪经济发展的关键词,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面对挑战,更需要我们凝聚共识、迎难而上、不懈奋斗,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形成推动玉溪“六个走在全省前列”的强大合力。(玉溪日报记者 陆合春)
相关阅读:
- 17部门部署开展2025年“一起益企”中小企业服务行动 2025-02-17
- “我们的节日·元宵”主题文明实践示范活动举行 2025-02-13
- “我们的节日·元宵”主题文明实践示范活动举行 2025-02-13
- “妈妈的味道”40年不变的秘密——通海“米小溪”米线店的温情故事 2025-02-12
- “我们的节日·春节”亲子主题活动举行 2025-01-27
- “我们的节日·重阳”文明实践活动举办 2024-10-17
- “我们的节日·中秋”暨新时代廉洁文化“强基行动”文明实践活动举行 2024-09-14
- 高举改革开放旗帜 凝心聚力塑造玉溪发展新动能 2024-09-02
- 刘浩,你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2024-08-12
- “我们的节日·七夕”暨“同唱一首歌同为一家人”文明实践活动举行 2024-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