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5304002018970207 | 文     号 |   |
来   源 | 玉溪网 | 公开日期 | 2018-10-22 |
锐意改革创新 奋力攻坚克难——玉溪工业改革开放40年巡礼
40年,玉溪工业栉风沐雨,砥砺奋进。
紧扣改革开放、调整优化、转型升级主线,坚持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强化创新驱动,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提升整体竞争实力,大力推进“玉溪制造”“玉溪数字”加快发展。玉溪工业攻坚克难阔步向前,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成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引擎,谱写改革开放的绚丽华章。
谱写改革开放绚丽华章
追寻40年发展历程,坚持把改革开放和锐意进取主线贯穿玉溪工业发展始终。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玉溪工业紧扣“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以搞活企业、提高效益、壮大实力为中心,从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开始,先后实施了经营责任制、厂长负责制等一系列管理体制改革;以劳动用工、工资分配、干部人事、社会保障为重点的一系列内部机制改革,激发了企业发展活力,推动工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1988年,在改革开放10周年之际,玉溪工业实现总产值28.17亿元,是1978年的7.1倍。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玉溪拉开国企改革大幕。从“八五”期间的扩权让利、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等机制创新,到“九五”期间推进“改革、改组、改造”,初步建立国有企业为主导,集体企业、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共同发展的工业体系。1998年,在改革开放20周年之际,玉溪工业实现产值306.82亿元,是1978年的77.7倍。
进入21世纪,按照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战略部署,玉溪工业企业改革步入“退出国有资产、调整职工身份、以民有民营为主”的深化改革阶段。到“十五”末,全市基本完成196户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改制改革;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培育壮大了通变电器、旭日塑料等一批优强企业。
2003年,玉溪与昆钢集团携手投资建设新兴钢铁;2004年,昆钢集团、红塔集团联手建设大红山铁矿;2005年,玉溪与云锡集团联合建设元江镍业。引进仙福、玉昆等优强民营企业参与矿冶产业发展。玉溪确立“工业强市”战略,在新型工业化之路上阔步前行。2008年,在改革开放30年之际,玉溪工业实现产值913.13亿元,是1978年的231.2倍。
步入发展新时代,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玉溪工业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紧扣经济社会发展“5577”总体思路和“四带多园”总体布局,锐意改革创新,奋力攻坚克难。立足巩固提升烟草、矿冶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及食品、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迈进高质量发展阶段。2017年,全市工业实现产值1989.2亿元,是1978年的503.6倍。
壮大总量提升质量
回顾40年发展历程,把不断壮大经济总量和努力提升发展质量贯穿玉溪工业发展始终。
乘风破浪40年,玉溪工业不断加快发展步伐,着力壮大经济总量。玉溪全部工业增加值从改革开放之初的2亿元迈上两位数台阶用了10年时间,从两位数变成三位数用了8年时间,从400亿元台阶跃上600亿元台阶仅用了3年时间。2017年,全市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662.53亿元,是1978年的331.3倍。
拼搏进取40年,玉溪工业不断提升产能规模,企业竞争实力大幅提升。2017年,全市卷烟产量达190.7万箱、铁矿石原矿产量达1716.3万吨、生铁产量达418.2万吨、水泥产量达1127.3万吨,分别是1978年的6.9倍、454倍、241.7倍、230.5倍;钢材达640.5万吨,是1988年的438.7倍。
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433户,产值过亿元的规模企业达176户,产值5亿元至10亿元的规模企业达24户,产值超10亿元的规模企业达15户。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419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达623.7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的94.1%。亿元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92.4%,规模以上大中型骨干企业在全市工业发展中的龙头作用进一步凸现。
风雨兼程40年,玉溪工业不断增强内生动力,着力推动发展,提质增效。自2012年至2017年,全市淘汰化解落后过剩钢铁产能578万吨、水泥熟料产能350万吨,依法打击取缔落后钢铁产能359万吨。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减排,实施资源综合利用,优化企业能耗结构,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动工业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砥砺前行40年,玉溪工业始终保持经济社会发展支柱地位。1978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39.3%,1987年占比突破50%,1994年占比一度达到68.9%。在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的情况下,到2017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仍达46.8%,拉动GDP增长3.5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对GDP的贡献率为38.3%。
调优结构转变方式
纵观40年发展历程,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贯穿玉溪工业发展始终。
改革开放40年,玉溪工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涤荡中,围绕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突破了全民和集体二元所有制结构,呈现出国有、民营齐头并进,混合、外资争相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发展格局。立足坚持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40年来,作为玉溪工业第一支柱的烟草及配套产业,大力提升装备技术,适时调整产品结构,着力提升品牌竞争力,成功应对烤烟“双控”挑战,在巩固提升中形成了门类齐全、管理科学、质量上乘、效益良好的产业体系,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017年,全市烟草制品业实现增加值393.6亿元,是1978年的358.8倍,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63%。
40年来,玉溪矿冶产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发展成为继烟草之后的又一支柱产业。通过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成功引进昆钢、云铜、云锡、云电、云天化、玉昆、仙福等大企业大集团,集中发展矿山采选以及钢铁、磷化、粗铜、镍合金并加快产业链延伸步伐,有力推动工业产业结构调整。2005年,全市矿冶产业产值首次超过烟草产业;2017年,全市矿冶产业实现增加值125.6亿元,是2002年的3.9倍,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0%。
玉溪大力培育壮大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及食品、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在玉溪高新区形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智能制造、航空设备制造聚集高地,在通海县形成了五金机电制造聚集区,在研和工业园区建成研和数控产业园,分布各县区的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业保持快速发展,风能、光能利用和设备制造异军突起。2017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11.2%。
玉溪工业立足大力发展非烟工业,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着力扭转“一烟独大”的单一产业结构局面,构建起烟草、矿冶和新兴产业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全市烟草产业增加值占比从1994年高峰时的90.2%下调至2017年的59.4%。2017年,全市非烟工业实现增加值230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上调至34.7%。
创新驱动聚集发展
审视40年发展历程,加快创新驱动步伐,推动产业聚集发展贯穿玉溪工业发展始终。
1979年玉溪化肥厂普通过磷酸钙获省优质产品称号,1980年玉溪卷烟厂“红塔山”卷烟获国家轻工部优质产品称号,1984年玉溪机床厂车床获省优质产品称号并出口欧美发达国家,1997年“红塔山”商标入列中国驰名商标,2009年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南分中心在维和药业成立……
从推进产品研发,到实施品牌建设,从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到构建中小企业服务平台整体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双创”基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40年来,玉溪工业立足产、学、研结合,创新驱动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工业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和提升。
截至2017年,全市建成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试点企业467户,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和省市级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57个,建成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71个,培育成长型中小企业200户、民营“小巨人”企业50户,为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玉溪行动计划”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1992年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玉溪掀起了工业园区建设新高潮。1998年,玉溪经济技术开发区入列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2012年晋升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随之而来的还有红塔工业园区、研和工业园区、易门工业园区入列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全市工业园区形成了国家级高新区、省市级工业园区三级并进、竞相发展的格局。
截至2017年,全市11个工业园区规划发展面积371.85平方公里,建成面积71.6平方公里。园区入驻企业3690户,从业人员14.4万人,实现工业产值1639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比重达82.4%。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有力推动了全市工业投资和民营经济增长。2017年,全市实现工业投资188.7亿元。40年来,全市工业累计完成投资1819.7亿元。全市民营经济组织超过18万户,是1980年的85.7倍;从业人员达71万人,是1980年的277.8倍;实现增加值515亿元,是2000年的18倍,占GDP比重达36.4%。
各县区依托工业园区产业平台支撑,立足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大力推动工业产业聚集发展,形成区域特色明显、竞争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以红塔区为核心形成卷烟及配套、钢铁及压延产业聚集区,以通海为核心形成五金机电产业聚集区,以澄江、江川、华宁为核心形成磷化工产业聚集区,以易门为核心形成建筑陶瓷、有色冶炼聚集区,以新平、峨山为核心形成矿冶产业聚集区,以元江为核心形成热区生物资源加工聚集区,以玉溪高新区为核心形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区。
在此基础上,玉溪工业构建起了以烟草、矿冶为支撑,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为主导,以大企业大集团为龙头、中小微企业竞相发展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玉溪日报记者 唐文霖)
相关阅读:
- 从“一季红”到“四季火” 场景创新激活消费动能 2025-03-14
- “两新”“国补”下乡进村 创新服务激活农村市场消费活力 2025-03-14
- 金观平:抓产业创新不能忽视传统产业 2025-03-14
- “两新”“国补”下乡进村 创新服务激活农村市场消费活力 2025-03-14
- 江川区委召开社会工作会议 奋力开创社会工作新局面 2025-03-14
- “踏春”提速 奋力冲刺“开门红” 2025-03-13
- “创新+智慧”抓好公路养护——群众更受益 发展更有力 2025-03-13
- “踏春”提速 奋力冲刺“开门红” 2025-03-13
- 凝心聚力开新局——2025年全国两会巡礼 2025-03-12
- 听民意 汇民智|“这样的互动,有助于让中国制造变得更聪明”——一场全国人大代表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作人员的对话 2025-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