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53040020211301543 | 文     号 |   |
来   源 | 玉溪网 | 公开日期 | 2021-11-05 |
星云湖沿岸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全面推开
11月1日起,江川区在沿湖范围内开展新一轮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工作,在沿湖保护区内禁止新增种植大蒜、小香葱、菜豌豆、四季豆等高需肥水农作物。
2018年以来,江川区在星云湖沿岸重点区域实施水稻、荷藕、烤烟替代蔬菜种植,累计调减蔬菜种植面积3.25万亩,径流区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削减,耕作土壤地力逐年恢复。为持续保护治理星云湖,实现星云湖入湖污染负荷有效削减和星云湖农业面源污染有效治理的目标,江川区扩大种植结构调整范围,根据《云南省星云湖保护条例》关于种植结构调整的有关规定,于11月1日起在沿湖保护区内禁止新增种植大蒜、小香葱、菜豌豆、四季豆等高需肥水农作物,全面推行农作物绿色生态种植模式和节水节肥节药型农作物品种种植。
“据我们调查,种植一茬大蒜每亩平均施纯氮32.2公斤、纯磷11.92公斤、纯钾30.47公斤,综合施肥74.59公斤。而大蒜每年可以种植3到4茬,像这种化肥使用量大、肥料利用率低、复种指数高的农作物大面积种植,增加了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加剧了湖泊水质富营养化,给星云湖水质提升带来了巨大阻力。同时,也造成土壤微生物菌群失调、团粒结构遭到破坏和盐碱化,导致耕地质量严重下降。”江川区农业科学技术服务站副站长杭松江说。
在位于星云湖径流区的大街街道大营社区,村民种植大蒜已长达10年之久,种植面积2114亩。“再这么发展下去,我们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就要绝收了啊。”大营社区党总支书记李毅介绍,大营社区人均耕地仅为0.26亩,当年引进种植高产量高收益的大蒜,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但每年都施用大量肥药,不仅对星云湖造成了污染,而且病虫害的抗药性越来越强,土壤破坏极为严重。
记者在大营社区看到,一亩连着一亩的大蒜田中,绿油油的蒜苗上仍然附着白色的肥药残留物,依稀能闻见刺鼻的气味。大营社区居民李贵宝家的2亩大蒜就种在这里,他说:“今年土壤里的病毒前所未有的严重啊,需要的肥药越来越多。以前我家种水稻的时候一亩田只需要300块的化肥钱,现在种大蒜每亩要1000多块钱。”
自沿湖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倡议书发出以来,沿湖3个镇(街道)均成立了工作专班,对辖区内大蒜等作物种植情况进行详细摸底调查、登记造册,掌握本区域内现有大蒜等作物种植情况,并进一步细化任务、压实责任,实行镇、村、组干部包保现有大蒜等作物种植户责任制,每一户大蒜等作物种植户都有一名镇、村、组干部包保负责。同时,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广泛宣传禁止种植大蒜等作物的目的意义和工作要求,通过发放倡议书、召开会议、入户宣传等途径,让涉及的村组家喻户晓,增强了广大群众主动参与星云湖保护治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从11月1日起,我们会积极配合镇、村、组干部,对禁止新增种植大蒜等作物的区域和田块进行巡查,做到全覆盖、无死角,积极引导农户扩大烤烟、水稻、荷藕、油菜、玉米、蚕豆等节肥节药型农作物种植,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有机肥替代化肥、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有效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进一步削减农业面源污染。”江川区农业农村局局长莽嘉慧表示,将另行制定种植结构调整补助方案,对符合种植规划、达到集中连片和作物品种要求的给予补助。(玉溪日报记者 何蕾)
相关阅读:
- 千余名高中学子环杞麓湖远足研学 2025-04-02
- 澄江市2025年乡村振兴示范项目—路居红石岩农业智慧数字生态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服务(三次)流标公告 2025-04-01
- 通海:种植彩色水稻 助力乡村振兴 2025-04-01
- 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 2025-04-01
- 通海:种植彩色水稻 助力乡村振兴 2025-04-01
- 玉溪农业职业学院(峨山校区)—公厕工程成交结果公告 2025-03-28
- 我市举行绞股蓝示范种植现场培训会 2025-03-27
- 我市秋豌豆种植水平走在全省前列 2025-03-27
- 我市举行绞股蓝示范种植现场培训会 2025-03-27
- 以全面从严治党新成效引领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2025-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