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53040020164813 | 文     号 |   |
| 来   源 | 玉溪市人民政府网 | 公开日期 | 2016-01-27 |
元江让造林绝地披上绿装
夏季地表最高温度近80度,遍地石砾土壤瘠薄,干旱缺水蒸发量大,在这样的干热河谷区造林绿化,难度可想而知。然而自2014年以来,元江县在县城东近面山分期实施绿化造林6348亩,种植乔木8万余株、灌木52万塘,造林成活率达95%。元江县如何让赤红山岭换上绿装?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走进这片造林绝地一探虚实。
车辆行进在盘山路上,两旁的山坡上开挖的定植塘随处可见,凤凰木的扇形绿叶、紫荆树的艳丽花朵让贫瘠的山岭开始充满生机。在一个叫一群羊山的地方,元江县林业局局长张春早走到一棵2米多高的紫荆树旁,指着树顶上盛开的五六朵紫荆花对记者说:“这是去年栽的树,现在已经开花了。”
一路行进,一路看树。张春早向记者道出突破干热河谷区造林瓶颈的秘诀——下大决心、花大力气、使真功夫是推进元江林业生态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关键所在。实施高位推动和部门联动,做到林水结合共同推进,是实施综合治理的重要支撑。科学规划适地适树,不仅重造更要重管,是实施生态修复的根本保障。
在一个叫界牌村的地方,一个经过整修扩改后的库塘里清波荡漾。张春早介绍,这个库容近2万立方米的库塘可保障周边5000亩造林地灌溉。能否提供稳定的灌溉水源是干热河谷区造林绿化的关键。为此,元江县水利部门投入超过2400万元实施包括新建提水站、铺设引水管、整修扩建坝塘、新建蓄水池在内的一系列水源保障工程,为在这样的造林绝地栽树灌溉创造了条件。
干热河谷区可谓是满山乱石,无土栽树。张春早介绍,为破解这一难题,造林工程队动用工程机械开挖出4万多个定植大塘,并实施异地客土超过2.5万立方米,重塑树苗生长地理条件。针对干热河谷区恶劣的自然条件,林业部门立足科学规划,适地适树原则,采取乔灌结合,大苗定植,一塘双株的造林方式,选择适应性极强的凤凰木、紫荆树、清香树、攀枝花和车桑子作为造林树种。
为确保造林绿化工程质量,整合造林绿化工程实施分段招标,设置工程质量监理,造林工程队一年造林三年管护。林业技术人员强化施工技术监管,逐年检查验收造林质量和成活率。工程款按验收成活率95%以上标准,以“4321”模式分期支付。
一路行来,记者看到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元江县城东近面山开始披上了绿装。但这仅仅是干热河谷区生态修复的开始,如何让这来之不易的成果得到巩固才是关键所在。
张春早介绍,为了能让这个投资4300万元、栽一棵树平均花费近500元的绿化工程成果不付之东流,元江县政府专门制定出台了县城近面山管理办法,将县城东西近面山全部纳入管理范围。成立县城面山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设置县城面山管理工作站,抽调包括公安特警、森林消防、武装部民兵在内的人员组建14人的管护队伍。在整个管理区域内,全面实施禁采、禁种、禁牧、禁火。
张春早介绍,元江县城东西近面山面积超过8.2万亩,其中还需实施生态修复的东近面山治理面积超过3万亩。为继续推进林业生态建设,打造良好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推动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元江县将在“十三五”期间全面完成东近面山生态治理工作。
为继续在造林绝地上圆梦绿色,元江县将依托国家和省市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项目、林业项目、水利小流域治理项目支撑,实施东近面山造林绿化。张春早同时认为,依托国家和省市项目支撑,积极探索通过林地流转,引进社会投资参与生态建设和生态旅游开发,实现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协调推进,应当成为下一步工作推进的重点。(记者 唐文霖)
滇公网安备 53040202000080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