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5304002017668363 | 文     号 |   |
来   源 | 玉溪网 | 公开日期 | 2017-11-20 |
新时代通海青年的创业创新梦
朱孟文在创作《多子多福》,对石榴籽进行精打细磨。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对广大青年殷殷嘱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为青年人的新生力量正以蓬勃的姿态,在新时代的广阔舞台上竞展风采。
在玉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动局面的形成,影响了一大批有理想有闯劲的90后青年,他们奋斗在各行各业,为玉溪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而在通海,创业创新的气息也在年轻人中弥漫开来。作为全国青年人创业创新的一个缩影,通海青年正用行动践行着新时代的创业创新梦。
朱孟文:创作更好的木雕作品
在通海县杨广镇下普塘营,一间不起眼的小屋里堆满了木材,另一边则是摆满了图纸、刻刀的工作桌……小屋的主人是26岁的朱孟文,在今年创意云南2017文化产业博览会上获奖的《事事如意》《红木镶银手镯》等作品,就是从这间小屋诞生的。
朱孟文的爷爷和父亲都是木工,受家庭影响,他从小就爱摆弄木头。刚开始,他捡来小树根,不用人教就能依着树根的自然形态刻出一些小物件;后来干起了木工,学会了做家具、茶台,闲暇之余便用刻刀捡些边角废料自己刻;再之后便能做雕花家具。随着技术的成熟,朱孟文开始想做出自己的木雕事业。
“我的梦想是能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工作室,雕刻出有生命的作品,让更多的人看到木雕这门技术活在90后手上也能做好。”2012年,朱孟文正式打开了木雕世界的大门,他买来国画书籍专门研究动植物的创作细节,并到各个地方拜访木雕大师,学习技术。平时则用零碎时间在网上查资料、看图片,把优秀的作品打印成相片挂在桌前认真学习。
为了雕出《一统江山》这件作品,朱孟文跑到菜市场买姜,挑挑拣拣一早上才选到自己满意的姜,回去后,依着实物,用数十天雕出了栩栩如生的“姜”山;《秋趣》展现的是大自然的生命力,几朵蘑菇探出脑袋,黄澄澄的玉米上趴着两只蚂蚱,生动有趣……在朱孟文的小楼间里,近几年来大大小小的作品陈列其中,以阴沉木、金丝楠木、紫檀等为材料的《母子情深》《一带一路》《农家小院》等作品精致灵动,充分展示着这个年轻人对木雕的见解和对这门技艺的热爱。
朱孟文说,做木雕充实又快乐,因为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再苦再累也值得。通过多年的磨砺,如今,朱孟文被评为通海县第三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工艺师和云南省木雕艺术师。对于这些荣誉,朱孟文谦虚地说,木雕是需要用时间才能熬出成绩的,自己要学的内容还有很多,下一步打算找学校进行专业系统地学习,争取在人物雕刻上有所进步,另外,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到也喜欢上木雕这门手艺。
赵海宇:年轻团队的无限可能
层次感分明的阅读阶梯、抬头就能看到鱼儿在玻璃屋顶水池中畅游的发呆鱼屋、用旧砖做的植物墙……10月以来,这家名叫“一小间”的生活方式共享空间因风格多元、创新与趣味并存,在通海人的朋友圈“火”了。
“一小间”的合伙人之一名叫赵海宇,今年27岁,是地道的通海人,大学毕业后长期在上海工作。近几年放假回通海,他发现开店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各行各业的创新发展如百花齐放。“5年前的通海还没有现在这样的创业氛围,大学毕业生都希望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而现在更多年轻人选择创业,更注重自身综合技能的提升。”擅长摄影和短片拍摄的赵海宇想回家乡做点什么,但光凭自己远远不行。于是,凭着大学的交情和共同的理想,来自大理、临沧、昭通和楚雄的另外五名年轻人加入到了赵海宇的创业团队。“通海历史文化底蕴丰厚,许多行业传承着匠人精神,区位优势明显,创业氛围好,是我们发挥才能的好地方。”几位合伙人均表示。
仅用五个月的时间,该创业团队的六人便利用各自的技能和专业,高效完成了从策划到装修到运营的一系列工作。在“一小间”里,所有的“白日梦”能变得多姿多彩,不仅合伙人率先实现了自己当主厨、当摄影师、当设计师的梦想,来到店里的消费者也可以实现自己工作之外的小心愿,尽情拍照、随意阅读、品尝美食、包场开创意party,还可以参加花艺课、木工课、摄影课等。
“现在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我们紧紧抓住‘生活方式’的核心,与当地的工艺大师、插花师等合作,开设兴趣课,比如大家可以在大师的帮助下做一把勺子,体验创作的奇妙,也可以来插插花,放松身心。在‘一小间’这个地方,我们将用创意为大家提供无限的可能。”赵海宇说。
目前,六个年轻人已经注册了自己的公司,开起了兴趣课,为通海当地企业拍摄了宣传片,还会到国外为准新人拍摄婚纱照。接下来,通过与当地文人墨客、能工巧匠合作,“一小间”还将推出自己的生活器物产品进行售卖,并不定期举办展览。
李怡:用心做好每一杯茶
位于通海城区北街的一个饮品店门口,时常挤满了前来买水果茶的人,这家不大的店铺名叫“茶·好了”,是90后通海姑娘李怡和丈夫李制谦的创业成果。经过一年多的发展,李怡在玉溪和通海共开了三个店,并以创业带动就业,解决了40多人的就业问题。
在最初的创业过程中,李怡和李制谦两人不停调制、不停试尝,每次都要详细记录下茶和水果的制作过程和用量。为了能拥有一家独特的果茶店,李怡和丈夫投入所有积蓄,整天不是奔波在采购水果的路上,就是在尝试制作新饮品的过程中。经过努力,第一间“茶·好了”正式营业,一杯杯鲜果茶逐渐让顾客爱上了“茶·好了”。营业初始,店里只有他们夫妇两人和一名员工,由于工序繁杂,饮品常常供不应求,很多顾客看到排队的人很多,只能选择下次再喝。“冬季是草莓季,我们主推草莓果茶,虽然看似简单,但为了不让顾客吃坏肚子,我们会认真地洗草莓,用盐水泡两遍才行,因为人手不够和工序多,才造成排队。”李怡说,因为慢,损失的顾客很多,可她不着急,依然用认真的态度做好每一杯茶,没想到这一次,她用品质打开了市场。
生意好后,李怡增加了人手,最多的时候,不到20平米的店里挤满了十多名员工。之后,李怡的第二家、第三家店相继开业,店面也从十多平米增加到一百多平米,顾客从只能站着排队到有沙发可坐,李怡和李制谦把“茶·好了”做得有声有色。目前,玉溪和通海的三家店平均每天可以卖出700杯果茶,李怡的团队也越来越大,从最初的两口子到十多人再到现在的40多人。他们还注册了自己的公司,并有了产品研发团队。
“这五年,我们感受到创业氛围越来越浓厚,饮品行业不断发展、百花齐放,消费者的选择更多了。大环境督促我们要更注重品质,认真做好每一杯茶。”李制谦说。(玉溪日报记者 胡倩雯)
相关阅读:
- 从“一季红”到“四季火” 场景创新激活消费动能 2025-03-14
- “两新”“国补”下乡进村 创新服务激活农村市场消费活力 2025-03-14
- 金观平:抓产业创新不能忽视传统产业 2025-03-14
- “两新”“国补”下乡进村 创新服务激活农村市场消费活力 2025-03-14
- “创新+智慧”抓好公路养护——群众更受益 发展更有力 2025-03-13
- 名城老街小店,通海名菜一次尝个遍——“东街3号”品美食 2025-03-12
- 打好“组合拳” 赋能新发展——江川区着力走好新时代社会工作之路 2025-03-11
- 江川区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班开班 2025-03-07
- 民航科普活动点亮青少年航天梦 2025-03-05
- 通海至建水高速公路(玉溪段)道路提升改造工程前置检测项目竞争性磋商公告 2025-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