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5304002018993211 | 文     号 |   |
来   源 | 玉溪网 | 公开日期 | 2018-12-17 |
【改革开放40年】红塔区:改革开放四十年 跨越发展谱华章
改革开放40年来,经过四次跨越发展,红塔区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7年全区实现地方生产总值635.08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44.87%,以占全省0.26%的国土面积和0.9%的人口,创造了占全省6.1%的地区生产总值,取得了经济总量排名全省第三、人均生产总值排名全省第一的成绩,谱写了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壮丽华章。
四次跨越谋发展
第一次跨越:1990年GDP实现提前翻番。1983年“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红塔区99.4%的生产队全面推行,1984年粮食总产达1.16亿公斤,创历史最高纪录,198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突破2亿元,1987年农村人均总收入突破千元。1990年玉溪卷烟厂生产能力首次突破100万箱,企业规模及产量、质量和效益雄踞全国行业之首。1990年,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农村经济总收入提前完成翻两番的目标,实现了粮食大幅增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生活初步迈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第二次跨越:1995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伴随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在“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商品经济发展大潮中,红塔区加快了“以工聚财”“以商兴镇”的发展步伐,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建筑建材、五金机械、冶金、化工、卷烟配套、纺织、皮件、食品加工等产业迅速“成长”,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战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主渠道,奠定了红塔区工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基础。1995年基本建成中国烟草辅料生产基地,建立了玉溪经济技术开发区及红塔山、大营街、高仓等乡镇工业区,形成以卷烟及配套、机械加工、化肥生产为骨干,以冶炼、水泥生产、太阳能、皮件、香精香料、印刷、包装装潢、食品加工等为支撑的工业生产体系。大营街镇、州城镇在全省率先进入全国“乡镇百颗星”先进行列。大营街居委会被命名为“云南第一村”。全区乡镇企业总收入、农村经济总收入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实现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再次跨越。
第三次跨越:2007年实现经济5年翻番。1998年以来,红塔区经过撤市设区,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克服重重困难,大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开辟新的发展领域,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速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到2000年全区597户乡镇企业有536户完成不同形式改革,覆盖率达89.78%。2003年建成红塔、研和、大营街3个省级工业经济开发区,走出了自两烟“双控”后出现的经济滑坡、财政减少、农民增收难低谷,国民经济止跌回升,2007年实现5年翻番,2006年、2007年连续两年被评为“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十强县”,城市竞争力、社会购买力、区域带动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生态环境质量、商贸活跃程度均位居全省前列。
第四次跨越:2017年转型升级出成效。2008年以来,面对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红塔区加快了转型升级的步伐。秉持共享发展理念,制定了“生态立区、产业强区、创新活区、开放兴区”战略,不断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逐步形成了卷烟及配套、钢铁及压延加工、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农业及农产品加工、旅游文化、现代服务业等七大产业集群。七大产业集群2017年对GDP的贡献率达到98%,开启了由低质量粗放式发展到集约型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全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各项指标跃居全省前列,向着在全省率先建成生态城市、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大步跨越。
改革发展成果显现
经过四次跨越发展,红塔区县域经济跻身全省前列。2017年实现全区地方生产总值635.08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44.87%,是1978年的355倍,年均增长16.2%;人均地方生产总值12.41万元,是1978年181倍,年均增长14.3%;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6.59亿元,是1978年的194倍;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1.42亿元,是1978年的600倍。三次产业结构从1978的19.7∶67.2∶13.1调整为2.4∶67.8∶29.8,逐步形成了一产为基础、二产为主导、三产为优势的产业格局经济体系。
城市建设实现了生态宜居。2017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57平方公里,是1978年的23倍;城市道路126条129.2公里,分别是1978年的8倍和7倍;11个乡(街道)、104个村(社区)道路硬化率达100%,442个自然村通路率100%、硬化率90%;森林覆盖率提高了34.7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增加156万立方米。
“三农”发展迈向全面小康。红塔区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实施了一系列惠民、富民的改革政策和措施。财政支出安排向“三农”倾斜,随着生产发展、体制改革深化、市场经济发展、农村就业结构的变化,农民收入快速提高,收入来源从单一人民公社分配所得加速向多元化、市场化、非农化转变。2017年,红塔区全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510元,比1978年的144元增加15366元,增长107倍;全区贫困人口277户872人,综合贫困发生率降至0.3%。
民生事业取得卓越成效。在教育上,2017年与1978年相比,全区学前教育从低水平起步到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0.32%,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从不到80%提高到99.99%,初中入学率从不到40%提高到99.7%,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从不到20%提高到96.19%;在医疗上,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覆盖率9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4.6%;在养老上,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城乡养老、医保、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先后被评为“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县(区)”;在社会治理上,构建起了基层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治理体系。
全区展现新面貌
40年时光,记录了一座城市的成长。改革开放以来,中心城区建设力度明显加大,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心城区改造速度加快,建成区南延北拓、综合体集中建设,城市棚户区、海绵城市、公共设施、园林绿化等推进力度全面加大,聂耳广场、瀑布生态公园、柴家大山等一批城市公园相继建成,极中心、新天地和许多商业楼盘拔地而起,为城市增添了许多新地标,一座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城市正在形成,城市更加宜居。
在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红塔区相继实施了旧村改造、统规联建,分期分批实施了“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和农村危房改造等项目,很多村庄的民房从以前的土坯房变成了一排排整齐有序的水泥房。通过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工程,乡村公共配套设施更加完善,乡村更加宜居美丽,相继出现了大营街、上牟溪村等一批美丽乡村,人民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下一步,红塔区将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发展优先、好字优先、环保优先、民生优先,着力打好绿色食品、绿色能源、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扎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继续谱写红塔区发展新篇章。(玉溪日报记者 吴坤娱)
相关阅读:
- 玉溪春和现代花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2号地块技术服务运营及7号地块入园企业合作经营招标项目竞争性磋商公告 2025-03-14
- 2月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创近四年新高 2025-03-14
- 高质量发展进行时|以硬担当来落实硬任务 2025-03-14
- 应急广播响亮“发声”助力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 2025-03-14
- 2月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创近四年新高 2025-03-14
- “创新+智慧”抓好公路养护——群众更受益 发展更有力 2025-03-13
- 向实效聚焦 以实干开路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战实践中笃定前行——访华宁县委书记李永聪 2025-03-13
- 滇雪粮油:科技赋能粮油产业绿色转型发展 2025-03-12
- 跨越两湖,滇中水运几度兴衰——回忆江川人走大船 2025-03-12
- 酿就甜蜜的人是幸福的——回忆江川清香斋蜜饯作坊的由来与发展 2025-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