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53040020221407486 | 文     号 |   |
来   源 | 玉溪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公开日期 | 2022-11-04 |
玉溪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玉溪市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实施方案 (2022—2024年)的通知
玉溪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玉溪市
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实施方案
(2022—2024年)的通知
玉政办发〔2022〕30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单位:
《玉溪市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4年)》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2022年10月24日
玉溪市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实施方案
(2022—2024年)
为全面贯彻落实《云南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的通知》(云政办发〔2022〕53号)精神,加快推进全市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夯实农业农村现代化基础,强化乡村振兴产业支撑,结合玉溪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牢牢守住粮食安全、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耕地保护三条底线,按照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思路,围绕粮食、蔬菜(含食用菌)、花卉、水果、中药材、畜禽、乡村旅游、烟草等重点产业,聚焦加工业和服务业增值,从抓产品到抓产业、从抓生产到抓链条、从抓环节到抓体系转变,推动重点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建设全省重要的农产品集散、加工、出口中心。
(二)发展目标
到2024年,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重点产业全产业链产值由2021年的1800亿元增加到2500亿元;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由2021年的27︰52︰21调整为22︰55︰23;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水平显著提升,重点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6︰1以上,保持全省前列;农业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出口额35亿美元,巩固玉溪农产品出口在全省的优势地位。
粮食产业。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巩固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按照“稳面积、攻单产、增总量、保安全”的要求,稳定提升水稻、玉米等主粮供应能力,持续扩大大豆和油料生产,积极发展冬早玉米、冬马铃薯等特色粮食作物,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只增不减,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到2024年,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分别稳定在160万亩、60万吨以上,全产业链产值达150亿元。
蔬菜(食用菌)产业。围绕建设全省重要的“菜篮子”保供基地,着力推进绿色生产基地建设、完善冷链物流体系、提升小包装蔬菜比重等重点工作,推动产量、产值同步“双增”,将蔬菜产业打造成全省综合实力第一、全国竞争力一流的产业。加强野生菌种质资源保护,实施野生菌保育促繁、林下仿生栽培,大力发展人工食用菌栽培,拓展食用菌精深加工利用,将易门县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食用菌交易中心。到2024年,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150万亩左右,产量、全产业链产值由2021年的320万吨、230亿元分别增加到350万吨、300亿元;食用菌产量、全产业链产值由2021年的2.5万吨、20亿元分别增加到3.5万吨、40亿元。
水果产业。全力推进红河谷—绿汁江流域热区经济带建设,突出早熟柑桔、冰糖橙、芒果等优质品种,着力推进标准化种植、现代设施栽培、采后分级分拣、区域品牌培育等重点工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到2024年,水果种植面积增加到110万亩左右,产量、全产业链产值由2021年的129万吨、151亿元分别增加到160万吨、230亿元。
花卉产业。聚焦“品种、品质、品牌”,着力推进新优品种引育繁推、简易花卉大棚改造提升、水肥一体化、无土设施栽培、花卉交易市场建设等重点工作,提升玉溪花卉在云南的优势地位。到2024年,鲜切花面积增加到5万亩以上,鲜切花产量、花卉全产业链产值由2021年的19.3亿枝、138亿元分别增加到22.5亿枝、200亿元。
中药材产业。加快发展露水草、龙胆草、芦荟、天门冬等药材种植,提升重楼、黄精等地方特色品种种植水平,大力推进种植标准化,着力提升产地初加工,加快中药饮片和药食同源产品等开发,建成全国最大的芦荟、除虫菊生产加工基地。到2024年,中药材面积扩大到8.5万亩,产量、全产业链产值由2021年的6.2万吨、30.2亿元分别增加到7万吨、50亿元。
畜禽产业。以“扩量、提质、增效”为核心,突出发展生猪和家禽养殖,着力推进种源基地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粪污资源综合利用、屠宰精深加工,全力推进产业提质,将以生猪、家禽为重点的畜牧产业打造成全省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产业。到2024年,生猪出栏增加到160万头、产量14.6万吨,家禽出栏3700万羽,禽蛋产量8.5万吨,全产业链产值由2021年的200亿元增加到300亿元。
乡村旅游产业。大力拓展三产融合增值空间,推进花卉、水果、核桃等产业农文旅融合,丰富多功能业态产品,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服务档次,加快推进乡村旅游“特色、多元、融合”发展。到2024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数量、收入由2021年的1700万人次、158亿元增加到2000万人次、200亿元。
烟草产业。建设世界一流绿色生态优质烟叶生产基地,基本烟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30万亩,增强红塔集团优质烟叶需求保障能力。全面推进标准化、均质化、绿色化、有机化生产,稳定K326品种收购量60万担以上,打造优质特色雪茄烟叶产业基地,加强“玉溪烟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到2024年,烟叶种植面积稳定在60万亩,烤烟产量稳定在160万担,全产业链产值达到700亿元。
二、重点任务
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聚焦各重点产业全链条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短板和关键弱项,实施“八大行动”,推动各重点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一)重点产业提升行动
1.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持续推进山地林农生态经济带、烟畜果生态循环产业带、干热河谷特色优质经果产业带、“三湖”环湖绿色高效休闲农业观光产业带“四带”建设,严格执行畜禽禁限养区制度,引导优势主导产业向最适宜区聚集。健全完善以烟菜花果药畜为重点的“6+N”产业体系,建设全国烟草最优“第一车间”,打造高端水果基地和精品“云花”产区,全产业链提升蔬菜产业,建设60万亩优质烟叶、150万亩蔬菜、5万亩鲜切花、110万亩水果、8.5万亩中药材和160万头生猪、3700万羽家禽、8.5万吨禽蛋等8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二)设施装备提升行动
2.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保护好“三湖”流域和坝区耕地,努力提升山区半山区耕地(园地)质量。到2024年,新建高标准农田50万亩,提质改造15万亩以上,高标准农田占全市耕地面积比例提高15个百分点、达到50%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4;耕地质量平均等级达到4.9。
3.提升设施装备现代化水平。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大力推广中小型高效适用机械装备,提升蔬菜、花卉、水果等产业高端设施装备水平。到2024年,农机总动力达185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54%以上。加快水肥一体化、喷滴灌、养殖自动化等现代设施农业推广应用,水果、花卉、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和“三湖”径流区水果、花卉、蔬菜重点生产基地基本实现水肥一体化,以“三湖”流域为重点新建高标准花卉、蔬菜大棚1000亩以上。整合信息资源,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构建农业数字化平台,全面推进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加快打造以抚仙湖万亩数字烟叶生产基地和滇中智慧农业产业园为重点的数字农业示范基地,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全过程数字化追溯体系建设,争创数字农业示范市。
(三)绿色发展能力提升行动
4.坚持绿色化转型引领。以“三湖”流域为重点,积极推进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推进新平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支撑体系试点县建设,高质量建设玉溪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大力推行粪肥还田、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等措施,加快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推进农业标准体系建设,积极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深入开展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实施澄江、江川、通海3个省级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项目,在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主产区实施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示范,推广商品有机肥100万亩以上,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建立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示范点10个,示范面积10万亩,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面积260万亩次。到2024年,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提高,化肥、农药施用强度(折纯)得到有效控制。
5.强化农业标准化生产。完善农业绿色发展标准体系,清理、制定、修订一批地方农业生产标准,基本实现重点产业、主要作物、重要畜禽地方生产标准全覆盖。加大力度推进绿色食品、有机产品认证,打造一批蔬菜、水果、花卉产业基地标杆样板。引导支持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示范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建立生产记录台账制度,严格按国家标准生产。到2024年,绿色食品、有机产品认证数量增加到600个以上,认证面积扩大;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达50个以上。
(四)绿色食品加工提升行动
6.夯实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以扩面、增量、提质为重点,大力发展以粮食、蔬菜、水果、花卉、中药材、核桃、茶叶、食用菌等为重点的储藏、保鲜、烘干、清选分级、包装等农产品初加工,支持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改善设施装备条件,推广先进适用的加工技术,促进商品化处理,减少产后损失。以红塔区、江川区、通海县花卉种植企业为重点建设一批高标准鲜切花采后处理中心。大力推行小包装净菜加工,全市小包装蔬菜产量占蔬菜商品产量30%以上。加强水果采后处理分选线建设,提高果品清洗、分级、包装等采后商品化处理能力,柑桔分选比例达到80%以上。
7.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以粮油、畜禽、蔬菜、水果、中药材等为重点,支持企业引进运用新型非热加工、新型杀菌、高效分离提取、节能干燥、清洁生产等加工技术和设备,集成应用生物、工程、环保、信息等技术,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建设一批重点项目,扩大农产品精深加工规模和水平。
8.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加强农产品加工园区规划引导,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流通形成产业集群,每个县(市、区)以独立建园或“园中园”的方式重点打造一个农产品加工集聚区,以加工企业为核心,汇集研发、加工、仓储信息等配套服务企业,重点建设高新区九龙、江川区雄关、澄江市九村、通海县里山、华宁县新庄、易门县曾所、新平县小横山、元江县甘庄等农产品加工园区。到2024年,建设年产值1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园区5个。
(五)三产融合发展提升行动
9.强化物流基础支撑。统筹农产品产地、集散地、销地批发市场建设,推动规划建设区域性蔬菜、水果、花卉交易中心。加快推进农产品场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实施华宁、新平、元江3个整县推进试点项目。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业,着力补齐农产品冷链物流短板,建设完善枢纽型关键节点、区域性核心节点和主产区乡(镇)重要节点等三级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支持建设一批具备低温仓储、流通加工、交易展示、中转集散和分拨配送等功能的冷链物流园区,培育和打造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巩固和提升省级冷链物流基地。加强江川雄关、通海杨广、元江甘庄、华宁盘溪、新平斗戛等农产品冷链物流集散中心建设,完善农产品冷链仓运衔接,强化城市配送终端冷链建设,构建覆盖农产品全环节、全过程的冷链物流体系。
10.深化农业品牌创建。实施“玉字号”农业知名品牌创建行动,推行农业品牌目录管理,推动开展区域公用品牌注册登记,打造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业品牌,培育塑造企业品牌“雁行梯队”。支持企业积极参与云南省“10大名品”和绿色食品“10强企业”、“20佳创新企业”评选,培育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农产品区域品牌5个。
11.加快发展乡村旅游。挖掘农业生态、休闲、文化和非农价值,以现代农业庄园、特色产业基地、农业科技园区、美丽乡村、森林资源为载体,依托哀牢山、红河谷、抚仙湖、哈尼梯田等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资源优势,发展休闲度假、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推动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农业从生产向生态生活、从物质向精神文化功能拓展。依托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建设一批宜游宜养的森林景区。培育一批特色明显、设施完备、服务优良的经营主体,推出一批彝绣、土陶、花腰银饰等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手工创意产品,提升一批柑桔节、芒果节、开渔节、米线节、花街节等特色乡村节庆活动,争创国家级休闲农业重点县,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产业深度融合,规模化、集聚化发展。到2024年,建成省级旅游名镇1个、省级旅游名村3个,美丽乡村850个。
(六)农业市场主体倍增行动
12.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加快培育壮大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为重点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全产业链精准招商,优化营商环境,加强精准扶持,集中培育一批在二三产环节具有突出能力的链主龙头企业,打造花卉、蔬菜、水果等标志性高原特色农业全产业链。深入推进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持续开展通海县、红塔区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争创国家、省市级示范社。到2024年,创建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350个、示范家庭农场600个;农业企业由3415户增加到6300户以上,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由246户增加到400户左右,其中,力争国家级龙头企业由7户增加到10户以上,省级龙头企业由74户增加到100户。
(七)科技创新提升行动
13.加强现代种业建设。强化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建成省级农作物种质资源玉溪库,加快推进新平酸角种质资源圃、元江野生稻、柑桔种质资源圃、研和种质资源基地建设,发挥油菜、花卉、肉鸡、生猪种(苗)研发、生产优势,提升水稻、玉米、蔬菜等种(苗)繁供能力,加大柑桔、芒果品种更新改造力度。支持种业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供种体系,提升种苗供给服务能力。到2024年,新选育粮油和花卉新品种10个以上,培育产值上亿元种业企业5户,主要农作物良种推广率达到95%以上。
14.强化农业科技集成推广运用。健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围绕烤烟、水稻、油菜、玉米、蔬菜、水果等主要农作物,重点在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种植业绿色高产高效、标准化健康养殖和节水节肥等生产环节,积极探索农业绿色发展生产方式技术创新和绿色高效技术集成及应用。加快玉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发展绿色有机生产基地,推广有机生产技术。到2024年,全市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能力进一步增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4%以上。
(八)农业开放提升行动
15.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统筹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培育一批外向型农业领军企业,加快建设现代冷链物流体系,积极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着力提升国内外营销网络,国内巩固北上广深市场,拓展杭州、武汉等国内新一线城市市场,国外在重点巩固南亚东南亚销售网络的同时,鼓励更多企业拓展中东市场,壮大出口企业,扩大玉溪产品市场影响力、占有率,实现“买全省、销全国、卖全球”。到2024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30亿元,建设农产品出口备案基地80万亩,农产品出口额35亿美元,巩固玉溪农产品出口在全省的优势地位。
16.大力发展跨境农业。依托玉溪研和核心区及中老铁路沿线通海、峨山、新平、元江等重点区域建立现代农业合作园区,加强与周边国家农业合作,以跨境烟草、橡胶、稻谷、玉米、木薯、薏仁米等替代种植为重点,推进玉溪农业“走出去”,到2024年,力争与周边国家农业合作面积达40万亩以上。用好RCEP的优惠市场准入条件,积极申报国家级和各类符合国际标准的农产品出口基地。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将农业现代化发展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三农”工作调度重要内容,统筹各方资源和力量,分产业组建工作专班和专家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细化工作措施,分类精准施策。市级相关部门要强化协调联动,形成齐抓共推的工作格局。
(二)加大政策支持。市级财政在稳定现有投入的基础上,引导鼓励组建相关重点产业基金。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将重点产业扶持发展资金纳入年度预算,支持重点产业发展。加强政银企合作,支持发行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探索开展重点产业收益保险试点。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推广运用“一部手机云企贷”农村产权抵质押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等金融产品。要用好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相关政策,确保不低于50%的到县衔接资金用于支持产业发展。
(三)优化用地保障。强化耕地用途管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在每年至少种植一季粮食作物且符合耕地认定标准的前提下,可采取粮食与非粮食作物间作、轮作、套种的方式利用永久基本农田。一般耕地在不破坏耕地耕作层且不造成耕地地类改变的前提下可以适度种植其他农作物,发展无土基质栽培等设施农业。
(四)加强考核督促。市委农办、市农业农村局要加强统筹协调,定期通报重大政策、重要工作、重点项目推进落实情况。将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部门工作推进情况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指标体系,强化激励机制。要广泛宣传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政策、重大活动和发展成效,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相关阅读:
- 玉溪市人民政府网站工作年度报表(2022年) 2023-01-28
- 玉溪市政府网站监管年度报表(2022年度) 2023-01-28
- 玉溪市简介 2024-04-24
- 玉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2021-12-07
- 玉溪市红塔区医疗共同体(玉带分院)医疗设备采购项目谈判采购公告 2025-03-14
- 玉溪市江川区中医医院医疗设备采购项目推介会公告 2025-03-14
- 云南省教育基金会玉溪市分会课餐桌椅、学生床采购项目中标公告 2025-03-14
- 玉溪市江川区中医医院更换新建视频监控采购项目成交结果公告 2025-03-14
- 玉溪市政务服务管理局业务及办公用房整体搬迁信息化建设项目设计采购更正公告 2025-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