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53040020169583 | 文     号 |   |
来   源 | 玉溪市人民政府网 | 公开日期 | 2016-02-29 |
建成高原湖滨生态旅游之城
澄江县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二次全会、市委四届七次全会、县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为重点,认真总结“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以“五大发展”理念为主线,准确研判“十三五”的形势与任务,对“十三五”发展进行谋篇布局,努力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在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澄江建成国家级休闲旅游度假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产业转型升级先行区,成为享誉全国的国际生命之城和高原湖滨生态旅游之城。
坚持绿色发展,争当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生态是澄江的根、本、魂。澄江将全力抓好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筑牢以抚仙湖、帽天山和梁王山为主体的生态保护防线,加快推进抚仙湖北岸生态湿地建设及一级保护区2.8万人搬迁安置,推广实施农业高效节水减排项目,全面加强城乡污水垃圾治理,理顺抚仙湖径流区统一管理体制机制,统筹抓好抚仙湖全流域保护与发展。细化环境执法监管和生态红线控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澄江化石地、自然保护区和重要水源地的生态修复和管理,实施绿化造林6.5万亩,力争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0%,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争当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争创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国家级生态县。
坚持协调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产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紧紧围绕“三区两城”发展定位,继续坚持“优一精二强三”的产业发展思路,巩固提升烤烟、磷电等传统支柱产业,发展壮大生态文化旅游、高原特色农业及农特产品加工、新型化工业3个新的支柱产业,积极培育商贸物流、“互联网+”2个战略性新兴产业。
提升以生态文化旅游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业是澄江辐射带动力最强的绿色朝阳产业、龙头产业、民生产业。澄江将围绕创建“国家级休闲旅游度假区”的目标,以市场导向和旅游规划为引领,以生态、生命和古滇文化为灵魂,以景区景点打造、产品开发和基础设施配套为切入点,着力构建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健康疗养、户外运动、文化体验五大产品体系,实现旅游资源由全域开发向局部开发转变、无偿使用向有偿服务转变、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此外,还将加快农业现代化,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坚持开放发展,努力建设高原湖滨生态旅游之城
城乡统筹发展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澄江将以《抚仙湖径流区总体规划》为引领,加快形成“一区两带多核”空间总体布局,着力打造享誉全国的国际生命之城和高原湖滨生态旅游之城。以“五网”五年大会战为契机,全面实施环湖公路改造和农村公路建设,打造全方位多元化的内外大通道。推进供水、供气、截污坝区全覆盖,力争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同质同网同价。灵活运用新型城镇化、棚户区改造政策,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探索推进“两型”城市建设,统筹推进“六城同创”,提升城乡发展功能和承载力。
坚持创新发展,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创新是发展和竞争的第一动力源泉。澄江将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破解体制机制束缚,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力。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树牢全体干部的宗旨意识和发展意识。以思想解放引领工作突破,澄清模糊认识,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和水平。强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打造审批成本最低、工作效率最高、服务质量最优的投资环境。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发现培养聚集一批科技领军人才、产业发展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快推进“多规合一”,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效率和投资有效性。统筹抓好“四资”工作,鼓励民间资本通过PPP模式参与经济社会建设。推进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加强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分析研判,以外向型经济带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坚持共享发展,释放全面共建小康正能量
民生保障是政府的神圣职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澄江将从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提高卫生服务水平,统筹推进其他事业三方面来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最大限度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让城乡居民过上更加幸福体面的新生活。一是深化招生制度和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实施第二轮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合理布局城乡中小学,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实现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0%以上。二是加快“健康澄江”建设步伐,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慢性病防治水平;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新农合参合率保持在96%以上;坚持中西医并重,加快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发展;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落实“全面二孩”政策;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医养结合。三是以产业发展为导向,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完善基层党建经费保障机制、村组干部酬薪待遇、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和人身意外保险保障制度;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和传承,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继续实施全民健身工程。强化市场监管职能职责,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创新社管机制,统筹抓好社管综治、安全生产、公安力量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